《“乱吃ASMR”:当声音盛宴沦为健康陷阱》_乱吃asmr
近年来,ASMR(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)以其独特的听觉刺激风靡全球,从轻柔耳语到咀嚼脆响,各类声音内容被贴上“解压助眠”的标签。然而,一种名为“乱吃ASMR”的亚文化悄然兴起——主播刻意放大吞咽、咀嚼甚至暴食的声音,吸引观众猎奇围观。这种看似无害的“声音狂欢”,实则暗藏健康与心理隐患。
1.感官刺激的异化:从治愈到成瘾
传统ASMR通过细腻的环境音触发放松反应,但“乱吃ASMR”却走向极端:油腻的咀嚼声、夸张的吞咽动作,甚至刻意表演暴饮暴食。这类内容利用人类对“颅内高潮”的本能追求,将感官刺激异化为感官轰炸。长期接触可能导致观众对正常ASMR的阈值升高,形成依赖,甚至引发厌食或暴食倾向的模仿行为。
2.健康伦理的双重争议
对表演者而言,为追求流量频繁录制暴食视频,可能引发胃部疾病、体重失控等问题;而对观众,尤其是青少年群体,频繁接收此类信号可能模糊正常饮食与过度进食的边界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部分视频通过“大胃王”“浪费食物”等噱头博眼球,与反浪费的社会价值观背道而驰。
3.ASMR的初心何在? ASMR的本质应是温柔的声音疗愈,而非感官刺激的竞赛。平台与创作者需重新审视内容边界,避免将“解压”扭曲为“病态满足”。观众也应理性选择内容,若发现此类视频引发焦虑或不适,及时切断“声音投喂”。
声音可以治愈,亦可致瘾。当ASMR沦为流量工具时,我们或许该按下暂停键,听听自己真实的需求。